0535-6652273
752682027@qq.com
0535-6654866
煙臺市芝罘區青年路16號匯通(原萬方)商務大廈4樓4038室
網址:bluefoxcraftnj.com
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
——林崇德
一、德育的基礎性地位
人類辦教育,為的是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中國自古以來都重視“政教合一”的思想,所謂“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育的政治功能可見一斑。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筆者認為,諸育只有以德育為首才能應運而生,才會有其價值。因為“德”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也就是生機所在了。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
人們都說當辛勤耕耘的老師送走一屆屆學生而“桃李滿天下”的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候。但事實上卻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感言“這些學生怎么一走出校門就搖身一變而成陌生人了?”他們在學校時的彬彬有禮、誠實穩重蕩然無存,見到老師都趾高氣昂擦肩而過,要么就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似的。更有甚者,竟有學生這樣大放闕詞:“你(老師)在學校是老師,出了校門你就不再是老師了!”誰能相信這些話竟出自一個個在學校時接受老師關愛和幫助最多的“好”學生呢?這是時代的悲哀,但更是教育的悲哀!
不得不承認和正視當今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可悲事實。在當今世界各國都注重德育工作的潮流之下,不抓德育是不道德的!
中國人不是一直提倡“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我十分贊同,現在,讓傳統美德伴隨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的目標,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一代具有崇高信念的新人,該是多么美好的前景!
二、以德育推動基礎教育
中國是大國,絕大多數人所得到的教育只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勞動力質量的高低,并且,基礎教育是發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沒有堅實的基礎,高等教育是就沒有可靠的根基。而人的品德發展、智力發展、知識學習和身體發育都與接受基礎教育的程度有關。基礎教育的成敗關系到未來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形象,為了提高基礎教育的社會地位,以德育促基礎教育是當前的可行之道。
前文也已提到,目前,重視德育已是國際教育的一種潮流。西方發達國家如此,日本更是這樣。在討論21世紀人才的時候,日本提出培養世界日本人。我們且不去分析其意圖,但他們的種種德育措施卻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想方設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學生中午在校就餐,盡量不吃日本人愛吃的大米飯,而供應世界各國食品;組織中小學與幼兒園孩子去各國旅游,從中進行“世界日本人”的教育。
而在中國,針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態勢,注重德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是當務之急。所謂科學性是指德育工作要講究科學,上要符合國家要求,下要針對學生特點,也就是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相一致,以便達到其應有的效果;實效性是指德育工作要講究效果,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將無形的德育工作落實到學生的觀點和行為實處上來,這是最終的歸宿點。作為基礎之基礎的小學教育則尤其應當將德育落到實處。首先在目標上,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信念和習慣上。這里的信念和習慣指的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對于中學生而言,督促其養成各種良好的道德習慣,使培養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其次在內容上,則要適時改變現行的德育教材,使教材內容具有可讀性,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且有針對性。幾乎所有在中學教育實踐多年的教師都認為,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初中學生最難對付。這是事實。原因是初中生處在少年期,是品德發展成熟的動蕩和不穩定時期。作為教師,只有把握學生每個年齡階段的特征,在系統地了解德育教材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最終引導他們的品德向正確方向發展。最后,在手段上,則應該突出感情的投資,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才行!一個具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的教師才有可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使各種類型的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發展。
加強德育工作,更新教育觀念,教師是關鍵。先有教師,才有教育。在落實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的人格價值能否得到顯現是關鍵。言行脫節、文過飾非、表里不一,對學生的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實行雙重標準的雙重人格是必須嚴格防范的。例如,有的教師一方面教育學生要遵守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外卻看到教師經常亂穿馬路,亂丟煙頭。有的老師教育學生要講科學,不信邪,而自己卻信富貴有定數,命中注定,遇事就求佛算卦。長此以往,學生無形中就對老師產生了逆反心理,師德、楷模將從何談起?因此,對教師而言,從自己做起,在日常小事上樹立好榜樣,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是德育工作中最具說服力的因素。無論是專家型還是學者型的教師,都應當著眼于自身素質的完善和提高,培養崇高的師德和敬業精神。唯有此,德育工作才能化虛為實!
三、讓德育之花綻放
中國需要人才,但更需要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不成“才”但要成“人”,當德育之花綻放,我們收獲的將不僅僅是曇花一現的所謂成功,而是希望,博大的、能夠獲取一切、成就一切的希望!